本病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,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特点,常呈急性败血症经过。临诊主要特征是腹泻、神经机能紊乱、粘膜出血。
病原及其传播特点:
本病原为禽副粘病毒,归属于副粘病毒科、副粘病毒属。属于RNA病毒。在电镜负染色片上,副粘病毒属显出非常多形性病毒颗粒。一般呈圆形,直径100-500纳米,也常见横断面100纳米左右的不同长度的细丝。病毒颗粒表面覆有8纳米长的纤突。在禽副粘病毒的电镜照片中,可见断面18纳米的人字形核衣壳或游离或显现于瓦解的病毒颗粒上。禽类副粘病毒有9个血清型:PMV-1至PMV-9,其中PMV-1是禽类最重的病原体,PMV-2和PMV-3也能引起严重疾病。新城疫病毒即是PMV-1,它是副粘病毒属中的原型。由于PVV-1引起的疾病首次暴发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英国的新城(1926年),故名新城疫。在副粘病毒属中,PMV-1及PMV-7与鸽有关,。
报道证明,信鸽和肉鸽均可感染发病,各种年龄的鸽子均可感染。自1985年以来,我国某些口岸动检所均先后报道查出此病。此病常于从外地引进新鸽之后在鸽场发生。此病一旦传入后来势迅猛。发病率可达80%以上,死亡率也很高。可高达90%以上,处于孵化期的种蛋感染后可全部死亡。
禽副粘病毒的抵抗力不强,容易被干燥、日光及腐败杀死。但在阴暗潮湿的、寒冷的环境中,病毒可以生存很久。在掩埋的尸体和土壤中,能生存1个月。在室温或高温条件下,存活期较短。常用的消毒药,如2%氢氧化钠溶液、3%石灰酸溶液和1%来苏儿等消毒药液,3分钟内都能杀死病毒。
此病在任何季节都可发生,但以春秋两季较多。
症状及剖检变化:
鸽感染新城疫后,临诊可见病鸽精神萎顿,厌食喜饮,羽毛逆立,垂头缩颈,两翅下垂,无力飞行,排乳白色或黑绿色稀便,有轻度呼吸困难。部分病鸽发生严重的呕吐,临死前口吐黄水。病程5~7天。60%左右的病鸽出现头颈颤抖或扭斜、后仰,阵发性痉挛等神经症状。有的步态不稳,最后废食,极度消瘦,脱水而死。死状常常伏地而死。
剖检病死鸽可见肺充血、出血、水肿,腺胃或两胃交界处出现少量出血点;肠粘膜充血弥漫性出血;脑水肿,散见出血点;卵巢出血、卵黄变性,呈污绿色。少数病死鸽可见肝、脾肿胀,并散见斑点状坏死。
诊断:
根据流行病学,结合临诊症状及尸体剖检变化,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。确诊须作病原分离和览定。如可作病毒分离或血凝试验、血凝抑制试验以及血清中和试验,以证实病毒的存在。
本病用抗菌治疗无效。鸽场一旦发现本病,确诊后应立即采取淘汰、隔离病鸽,环境大消毒等措施。同时采取紧急预防接种。可采用新城疫Ⅰ系苗接种,可很快控制疫情。对珍贵信鸽和种鸽可采取对症治疗。